不仅居住环境离不开竹子,几百年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下,中国人更是把竹子这种优秀的材料开发到了极致,各种竹制产品遍及生活方方面面。
但是说到用竹子做建筑,最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西南地区的竹楼上。

可是在中国文化影响范围之内的越南,却出了一位设计师。他坚持使用竹子为材料做建筑,把竹子玩出了花,各种大奖拿到手软。

他叫武仲义,今年43岁。比起水泥混凝土,他更喜欢用便宜、节能又耐用的竹子去做建筑。

过去12年,他用竹子做了28个建筑,并且因此拿了三十多个国际大奖。甚至因为他的建筑在国际上备受认可,武仲义也被认为是越南最有希望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。
在他看来,“这些以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筑,在未来若需要拆除或改建时,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将是最低。”

武仲义从小生活在越南乡村,东京留学学习建筑期间又接受日本崇尚自然理念的影响。
硕士毕业回到家乡之后,面对着逐渐城市化的水泥大楼,感受着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热度,武仲义对建筑材料展开思考。

他在当地找了很多建材,最后发现了热带地区的宝藏——竹子。
为了让竹子真的成为可以持久使用的现代建材,武仲义也费了很多心思。

武仲义的竹子建筑第一次引起大众的关注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,他设计的越南馆全部用竹子完成。


其实武仲义对竹子的运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,2006年建成的“风与水”咖啡馆是武仲义的第一个竹建筑,也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个建筑。

人们可以从这些楼层向外看到周围的低层住宅,而朝向河流更远的地方,有着宏伟的森林和各种老建筑。



这个直径22米的圆形大厅没有一根钢筋,内部结构纯粹用竹子做,屋顶则用厚厚的茅草铺满,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冰冷感,这样的建筑给人的只有舒适感。
而在越南西贡河的一个小岛上,武仲义设计的八个蘑菇则可以称之为他竹制穹顶结构的巅峰之作。

单从表面看只是几座平平无奇的茅草屋,但是进入建筑内部绝对会被竹制结构的规律之美震撼。
甚至单看未完工的建筑结构也足够惊艳,无法想象这样精密又庞大的结构,居然只使用竹子作为建材。
竹子在武仲义的手上展现出不可预测的材料特性,但一位成熟的设计师是不会被某一设计元素所束缚的。
竹制建筑只是武仲义建筑理念的一种表达形式,武仲义也一直在用不同的设计语言表现让建筑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。

武仲义设计的“树的房子”系列就采用了垂直绿化的方法,使一座房子里的一家几口人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。

还有越南FPT大学理工楼项目,武仲义把主体建筑设计成一个个方盒子错落堆叠的形式。
同样是垂直绿化的做法,但武仲义加入模块化的设计思维,减少浪费又可以缩短工期。
而为了减轻垂直绿化对建筑结构承重影响,武仲义采用堆叠的方式,像叠罗汉一样分担对建筑的压力。
武仲义的建筑给我们很多的启发,建筑终究是空间的表达,而自然才是所有表达的源头。对自然心怀敬意,敢于去想,勇于尝试,就会有新的发现。
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老鲤儿删除,谢谢!——以诚为本,行善多德。阳光灿烂每一天!